咨询热线:400-066-2698
咨询热线:400-066-2698
更新时间:2024-11-20 作者: 振动时效去应力
保利秋拍这次的封面币是一枚光绪元宝库平一两金币,大家仔细看NGC的标签会发现,此币给的是Restrike,也就是后铸标识,在铜元里,后铸的铜元也不少,比如60年代的美国版苏维埃铜元、新疆龙版等,价值极低,而这枚金币却被保利估价为200,000-500,000人民币,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还有,这种后铸金币的由来是什么呢?别急,我们慢慢揭晓:
首先看保利官方给的拍品解释: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户部光绪元宝库平一两金质样币一枚,光边,日本大阪造币局原模后铸,因钢模锈蚀,局部版底呈不规则微粒状凸起,存世少见,此枚铸造精美,压力十足,底板细腻,呈镜面感,图案文字犀利,工艺精湛,尽显样币风采,NGC PF65 RMB: 200,000-500,000。
光绪二十九年户部光绪元宝库平一两银币样币一枚,人“两”、火珠上一凹点版,日本大阪造币局制模,北洋银元局试铸,未发行,是清代“圆两之争”时期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铸币史上尺寸最大的机制龙银,存世甚少,是为泉界耆宿汲汲追寻之“三两银”之一(户部一两、北洋一两、上海壹两)。光绪户部一两样币原模来自日本大坂造币局,于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监督下在天津造币厂制作。最初目的是统一币制并实施金本位,面值有壹两、伍钱、贰钱、壹钱及半钱等五种。计划没能推行的原因之一,是各省因担心利益受损而反对由中央设置总厂制造规格一致的新币。此外,中国当时亦尚未有能力处理大量流通中的各式纸币及计划如何兑换,因此未能公开流通,故存世极为稀少,有金样、银样两种,被誉为中国银元大珍!
首先能够正常的看到,NGC给的是后铸,因为光绪元宝库平一两金币的原模存于日本大阪造币局,而之后为满足收藏需求,造币局是使用生锈模具又少量铸造了一批,而这批钱币冠以后铸并没什么疑问,但是由于是原模铸造,且也是上世纪产物,距今久远,并且与原模原铸币一样,存量稀少,因此价格昂贵。其实这类原模后铸币在机制金银币中并不少见,如大清银币中字系列、漳州军饷等也存在所谓原模后铸。
就大清银币中字系列而言而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铸币方面的文献所存甚少,其中关于中字一两样币的资料则更少。就已知文献来看,并无关于中字一两“原铸”与“后铸”的记载。可见,这种论断并没有可靠的文献依据,估计是根据中国第一代机制币收藏大家的说法而臆断的。
因为人们发现有些中字一两的底板上有“痱子”(粒状凸起物),有些则没有。于是第一代机制币藏家便以此作为区分,将有“痱子”的中字一两认定为所谓的“后铸”,而没有痱子的则被认定为初铸。现如今,各大拍卖公司与钱币鉴定、评级公司也都依据此理进行判断。
引用纯熙先生的话:既然大多数都认为中字一两有所谓的“后铸”,那么这个后铸出现在什么时间?后铸中字系列的原因又是什么?
事实上,所谓“后铸”一说目前没有可靠的文献依据支持,无法判断时间,更不知道原因。
那么可否仅凭“痱子”就将一部分中字一两定性为“后铸”?如何定义后铸钱币?
“后铸”即英文的“restrike”,是由于特殊原因,在该钱币问世后,铸造厂使用原模具再次铸造该种钱币,此即所谓后铸钱币。在全球范围内,后铸钱币属于常见现象。
目前针对“后铸版”中字系列的推论并不正确,论证如下:不仅“后铸”会出现“痱子”,新铸也会。众所周知,就职于天津造币总厂的意大利籍钱币设计及雕版师鲁·乔奇铸造有少量的民国三年袁世凯签字版样币。通常认为,这些签字版都是初铸版,并无后铸品。
纯熙先生曾见过四枚民国三年袁世凯签字版银币,对其中的两枚印象非常深刻,分别是由美国藏家包克先生和台湾钱币藏家张秀青先生所藏的签字版一圆,这两枚签字版品相皆佳,但通过仔仔细细地观察,能够准确的看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正面袁世凯脸部额头与额头斜上方的底版都有许许多多的“痱子”样凸起纹。
另外,从技术角度分析,钢模一般推测应该使用中碳钢。优质中碳钢兼有韧性和硬度的特点,但在潮湿的环境下,碳钢却易于锈蚀。这种锈蚀往往成片出现,不大会有针样的腐蚀孔,因此用锈蚀的钢模清理后铸造的钱币表面应该是成片的锈蚀痕迹。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将两枚分别由原模和锈蚀后的同一模具打制的古希腊钱币作比较,能够准确的看出这些由模具锈蚀引起的凸起呈斑状,与点状的“痱子”有明显的区别。
2022年日本泰星拍卖,也出了一枚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户部一两(后铸版),其评级等级为NGC MS 63(拍品号219)。
目前来说,原模具后铸并没有完全权威性的肯定,也要求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包括能确定的是,目前而言,标以原模原铸的金银样币价值远高于标以原模后铸的同类同状态币。
战争以后,尤其到了甲午战争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财政收支内容与规模的扩大,其固有的弊端越来越充分地暴露出来,并发展到积重难返、无法运行的程度。由此而产生了严重危害,晚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1889年,广东造币厂采用机器试铸七钱二分重量的银元获得成功。1894年湖北造币厂又开铸了与广东银元大小重量相同的银元。两厂所铸银元因式样美观、成色划一,故深受商民们的欢迎。其他省份看到广东、湖北两地所铸银元不仅能行销于市场,而且还可以获利,也纷纷购机仿铸。其结果,一方面使市场上银元数量大增,另一方面又使本来就很复杂的货币单位更加混乱,即重量、成色不一,市价高低不同。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七月,清政府拟订了《整顿圜法章程》十条,其中提出银币专由造币总厂制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广东、湖北四局为分厂。
在制造银元的同时,许多人提出了制造金币的主张。进入20世纪,兴起了关于建立本位制度的讨论,有人主张中国实行金本位制,在黄金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先实行金汇兑本位制(亦称“虚金本位制”)。这种币制以黄金确定价格标准,但国内实际流通的是银元,银元按黄金价值流通,是黄金的价值符号。
在金本位制尚无实行条件时,当时普遍主张先实行银本位制。在此前提下,又产生了货币单位的“两元之争”。即有人主张银元重一两,有人主张重七钱二分,即以元为单位。
户部库平一两为中国最大的机制龙银,在筹划之际朝野都寄予厚望,譬如光绪二十八年海关报告书中即记载:“袁宫保急图整顿,即拟铸一两重之银币,实于北方不无裨益。从来洋元虽按两计,并无一两重者,若能照一两广铸行使,当有准则矣。”可惜清政府举棋不定未能修成正果。户部一两可由“两”字笔法从“人”、或“入”分为两版。由于留存数额极少,在“民国八九之间,平津市值,每套不下三百金,今且数倍过之矣。”前辈张伯在1940年9月《泉币》第二期上如是说。
庚子年爆发的“义和团事件”导致当时兼造银币的北洋机器局毁于战火。次年袁世凯接替故世的李鸿章为直隶总督,翌年奏准在河北西窑洼护卫营址(今天津大悲禅院旧址)设厂,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十六日(1902年12月15日)该厂正式开铸,命名“北洋铸造银元总局”。随后按照袁世凯指示,进行一两银币的制造,并委托日本正金银行代办模具。经其洽询日本大阪造币局,该厂认为若以边缘凸起处为准,硬币的直径应为其14倍或15倍;如以钱币本身地章处的厚度为准,则直径应在17至18倍。以这样的比例为标准,一两银币的直径应比七钱二分币加大一成为宜。一则可以有效的预防新旧混淆,二则直径与厚度的比例大,轻敲时音脆,可避免声音混浊不易分别优劣,造成百姓的误会。
北洋银元局依照此建设制作饼,经试压证明薄者音清脆、厚者音沉闷。在袁世凯批准后试制了六七千枚,但没有发行,原因不明。从截止于2013年的存世量来看,绝大多数都被回炉改铸,泉界习称此为“户部一两”银币。由于在日本大阪造币局的沿革年表中,亦有“1903年6月,清国委托货币模具25组制造完成”的记载,足以证明此一两的模具来自日本。自“光绪元宝户部一两”银币背面的英文“29th year of kuang hsu”,可知其模具之雕刻及试作均在此光绪二十九年。